毛概复习
毛概
[TOC]
零 导论(p1)
1.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及其内涵 (p1)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192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正式提出: 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6中全会上作了论新阶段的报告,标志着这一命题的提出
1.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p3)
马克思主义深刻地改变了中国,中国也极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
毛泽东思想: 在革命和建设的长期过程中, 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 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的实际结合起来, 创立了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邓小平思想:1987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史新时期. 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十几大中对党章的修改
- 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 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入党章
- 十七大:将“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
- 十八大:把“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 十九大: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即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要注意的是不含毛泽东思想
一 毛泽东思想及其历史地位
王稼祥在党的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毛泽东思想的概念
1.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历史条件为1917年的俄国十月革命为中国送来了社会主义(P11)
毛泽东思想产生和形成的实践基础: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实践
2.1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
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 提出并阐述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读取政权的思想, 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
2.2 毛泽东思想的成熟
在进行第五次反围剿后, 遵义会议时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得到了毛泽东思想的成熟
2. 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和活的灵魂
2.1 毛泽思想的主要内容(P14)
统一思想, 武装斗争 和 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 (见中国共产党发刊词)
-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 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 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
- 政策和策略的理论
- 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
- 党的建设理论
- 还包括国际战略和外交工作的理论等内容
2.2 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 (p22)
- 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 群众路线,一切从群众出发,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 独立自主, 坚持独立思考, 走上自己的路…
2.3 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p23)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
- 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
-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党的思想路线又可以被称作是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也是实事求是
二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p28)
1.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形成的依赖
1.1 近代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
鸦片战争后,由于列强的入侵和封建统治的腐败, 中国逐渐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这是近代中国最基本的国情.
一方面 帝国主义的侵略加速了… (P29)
占支配地位的主要矛盾: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封建主义和人民群众的矛盾
最主要的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近代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近代中国的时代特征, 不同于一般的资产阶级革命, 是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的转变
1.2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的实践基础
- 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呼唤新的革命理论
-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艰辛探索奠定了革命理论形成的实践基础
2.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2.1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P33)
总路线是相对于具体路线来说的根本指导路线
提出 : 1939 年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共产党》一文中第一次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
内容的阐述:1948 年毛泽东在 《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完整的表述了总路线的内容,即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 革命对象: 帝国主义, 封建主义, 官僚资本主义 (p34)
- 革命动力: 无产阶级(中国革命最基本的动力),农民阶级(中国革命的主力军),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无产阶级的可靠同盟者) (P37)
- 领导力量: 无产阶级
-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前途: 中国的革命不是无产阶级革命而是资产阶级革命(P38)
2.2 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P40)
阐述 : 1940年,毛泽东在 《新民主主义论》中阐述了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新民主主义国家的国体 : 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包括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其他反帝反封建的人们在内的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
政治纲领 : 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 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
经济纲领: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 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新民主主义文化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3.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 (P43)
3.1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走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读取政权的路线
3.1.1 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提出
1927年革命大失败将工作的重心转向农村
3.1.2 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形成的必然性 (P44)
- 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规律
-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规律
- 二战后的国际形式
- 由过渡时期条件决定的
- 人类发展的客观规律
3.1.3 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内容及意义
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根本上在于处理好土地(基本内容),武装斗争(主要形式),农村革命根据地(战略阵地)三者之间的关系.
3.2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 (P46)
提出的场合:《共产党发刊词》
- 统一战线 (P47)
- 武装斗争 (P48)
- 党的建设 (P49)
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经验的总结:《论人民民主专政》
3.3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意义(P52)
揭示了近代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 解决…
三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P54)
3.1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P54)
3.1.1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时间 from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其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
经济形态
- 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
- 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
- 农业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
- 私人资本主义经济
- 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主要的经济成分
- 社会主义经济
- 个体经济
- 资本主义
过渡的必然性
- 旧民主主义的历史规律
-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规律
- 二战后的国际形式
- 由过渡时期的条件决定的(经济政治思想干部)
3.1.2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及理论依据
3.1.2.1 总路线
总路线和任务:要在一个相当长的过程中, 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七届二中全会: 提出了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变为 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 (P57)
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必然要求和必要条件: 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总路线的主要内容分概括为三改一化 ,三改: 资本主义工商业,农业, 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一化是社会主义工业化
地位意义: 过渡时期表明了中国人民要求走社会主义…
3.1.2.2 理论基础 (P59)
马克思恩格斯在创建社会的时候就提到了这个问题,
3.2 社会主义改造路线和历史经验 (P61)
3.2.1 适合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 农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p61)
- 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改造(P63)
3.2.2 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全面推开 :1953年
- 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 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过程
- 使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
3.3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P70)
3.3.1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及其理论根据
1956年底, 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3.3.2 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重大意义 (P72)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为当代中国的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基础
提高了工人阶级的积极性.
四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P76)
1. 初步探索的重要理论成果
1.1 调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1956年4,5月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最高国务会议上,作了《论十大关系》报告 (P77)
论十大关系的基本方针: 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起积极的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
1.2 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 (P81)
1957年2月:《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毛泽东论述了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社会矛盾的基本方法
总方针:用民主的方法解决人民内部矛盾
原则: 对于政治思想领域的人民内部矛盾,实行“团结-批评-团结”的方针,坚持说服教育,讨论的方法…
1.3 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P84)
实现工业化是中国近代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
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论述的第一大关系,便是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
2. 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
2.1 初步探索的意义
社会主义建设的成果的作用
- 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
- 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 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 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
2.2 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 (P91)
- 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 探索符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道路
- 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和根部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
- 必须从实际出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建设规模和速度要和国力相适应,不难急于求成
- 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明珠,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
五 邓小平理论
1.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P98)
1.1 形成条件
-
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
-
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根据
1956年,随着苏共20大的召开,苏共的弊端被暴露出来 .1 偏离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方针 2. 对社会主义是什么没有搞清楚 (P101)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纠正了这些错误
-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现实依据
1.2 形成过程 (P102)
1978 十一届三中全会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工作重点)
1984 十二届三中全会 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1987 十三大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三步走战略
1992 十四大 邓小平南方谈话。明确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思想,关于“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行”的思想、关于“三个有利于”思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想、关于先富帮后富、共同富裕的思想。
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2. 邓小平理论的基本问题和主要内容
什么是社会主体,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邓小平在建设和领搭配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不断提壶茶和反复思想的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
在改革中坚持的两条根本原则
- 以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为主体
- 共同富裕
主要内容(P111)
-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
党的基本路线
-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
“三步走”战略
-
. 改革开放理论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
“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
“一国两制”
-
中国问题的关键在于党
3. 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 (P127)
- 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篇之作
-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